如今的五里坡,是一个面积广阔的“无人区”。而在几年前,这里还设立着一个国有林场和一个叫庙堂的乡,居住着2000多人。
五里坡自然环境优美,犹如一个世外桃源,但交通闭塞,并不适宜人类居住。2008年,庙堂全乡还有203户贫困户,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。乡里的孩子读初中,只能到山外的乡镇去,单趟就要走2天。

巫山县算了一笔账:庙堂乡要彻底解决公路等基础设施难题,总投资至少需要2亿元,而且还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。
2007年底,巫山县启动庙堂整乡生态搬迁,不仅是给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“腾地方”,也是要将村民搬出山外,彻底挖掉“穷根”。
2009年,在整体搬迁任务基本完成后,重庆市政府批复“同意撤销庙堂乡”,庙堂乡并入正在申报的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2013年,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。
2000多名村民的出山,使得五里坡保护区管理的森林面积增加了一倍,达到了20万亩。而一代一代“刀耕火种”留下的裸露岩石、贫瘠土地,也正在逐步自然修复。
三年前,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曾深入五里坡“无人区”,了解当时的生态修复状况。满目滴翠处,偶尔可见挂在树上的警示牌,上面写着“黑熊出没区”。
据当地护林站工作人员介绍,他们在巡山时经常会遇到黑熊,“野生动物和我们和平相处,互不影响,目前还没听说谁被伤害过。”
“过去,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挤占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,人搬走后,实现了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双赢。”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声斌说,五里坡的保护,已经成为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。